第 106 章_表妹万福嘉芙裴右安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 106 章

第(1/3)页

在群臣和大汉将军们的山呼万岁声中,  午门城楼上,  皇帝和那孩童的身影消失。

        典礼结束了,广场上的文武百官,  却无一人离开,  依旧聚在那里打听消息,议论着那个片刻前突然出现在视线里的稚童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的重要场合,那稚童不但被皇帝带上午门城楼,竟还代皇帝下了“正.法”之令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常理而言,  这个孩子,应该就是皇帝所属意的大魏储君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登基至今,唯一的一个儿子,多年前在太子位上被废,如今还圈禁在庚州祖地。因皇帝这些年再无所出,  加上频露老态,  群臣日渐焦心,近来,渐渐便以为皇帝有意再复立太子,  就在传言甚嚣尘上之时,  那个进言接回废太子的詹事竟被廷杖,于是这个猜测,也就随之破灭。

        群臣私下再议此事,  认为日后有两种可能。第一,  皇帝老来得子,  则一切难处迎刃而解。第二,  皇帝日后只能从宗室择选合适子弟,过继以承其皇位。万万没有想到,今日万寿之际,情势竟又突变。

        群臣终于见到了极有可能的未来储君,这原本是件好事,但今日之前,谁也没有见过这孩子,更无人知道他的来历,于是此刻,吏部尚书何工朴、礼部尚书张时雍,右司马陆项,以及刘九韶等这些个平日常在御书房里走动的堂官大臣,无不成了众人围堵的对象。

        承天门前的鸽群尚在空中徘徊之时,一个传言,便已迅速地传播了开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浏阳王此次再次得以奉召入京,这并不是什么秘密,但据说,他这趟入京,不但是为贺寿,还为皇帝带来了一个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孙,其父是皇帝年轻时遗在外的龙子,此子不愿归宗,遂将皇孙交托给当年事的知情人浏阳王,如今,浏阳王奉命将皇孙带回了京城,认祖归宗。

        浏阳王带来的皇孙,便是今日被皇帝抱上午门的那个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消息彻底搅翻了朝堂,未至傍晚,又有新的传言流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据说,事情起于三十年前。天禧帝登基后,将当时还是云中王的今上藩困于云南。彼时的云中王,年轻气盛,心中苦闷,有个大半年的时间,曾私离藩地四处游历,便是行经浏阳王所在的湘西之时,偶遇神女(女祭),二人结下姻缘,但那女子心系子民,不愿随云中王归往云南,云中王亦外出许久,需急归藩,无奈和女子分开,神女后诞育一子,子再生孙,后二十年间,因云中王受天禧帝猜忌更甚,阴差阳错,多年以来,皇家血脉不得归宗。如今皇帝年老,日渐思亲,遂命浏阳王将孙儿带回京城,择日拜祭太庙,认祖归宗。

        浏阳王夫妇,便是三十年间关于此事的见证者,亦是将皇孙带回了皇宫的执行者。

        群臣瞠目。

        有恍然大悟的,有激动万分的,也有疑虑重重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恍然的是终于明白了,几十年间默默无闻的浏阳王,当年为何会得到皇帝青眼,厚赏有加。

        激动的是大魏有了皇孙。怪不得皇帝不愿复立太子,且看皇帝今日的架势,必是要将那孩子立为皇太孙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疑虑的是这孩子身世背景里的关于“神女”传言的可信程度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那孩子是皇帝亲孙,这一点,毋庸置疑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室血脉,尤其皇帝子嗣,关乎江山社稷,不容半点差池。倘这孩子来历不明,以皇帝的精明,他怎可能被浏阳王所欺?

        何、张、陆等人,在得知传言后,被人问及,皆三缄其口,并不表态,就等皇帝的下一步动作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事实上,比起或震惊或疑虑的朝臣,此次再次入京的浏阳王夫妇,二人心中的骇异,才是真正的莫可言状。

        四年之前,浏阳王夫妇载恩出京,次年,李元贵秘密来到王府,传了皇帝密旨,要他夫妇“生”出一个老来之子。王妃遂往腹部裹带,逐月加厚,“怀胎”十月之后,“生”了一个“儿子”,为掩人耳目,浏阳王还去民间秘密抱了一个男婴入府,随后上报宗人府,入了宗室碟谱。

        浏阳王夫妇心里明白,三年前,皇帝要他夫妇“生”出这个“儿子”,应是为了日后借“宗室过继”之名,扶立某个皇帝真正想立为储君的孩子,因此事关系重大,夫妇守口如瓶,三年来,将那抱来的孩子养在王府之中,极少露面,做好一切准备,只等来日圣旨到了,便将真正的储君以王府世子的名义,送入京城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皇帝想立什么人为储君,这个法子,从四年前起便开始筹谋了,时至今日,可谓面面俱到。

        夫妇两人,怎么也没想到,临末了,也不知为何,皇帝竟弃了这个筹谋了数年,显然更万无一失,绝不叫大臣能起半点疑虑的立储法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这个当年“神女”之说,也不是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msvvu.cc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<